要实践「为使用者写作」,我们必须理解Google 眼中的「价值」是什么。熊猫演算法的筛选机制,其实揭示了它衡量内容品质的三大核心支柱。
Google 的首要任务,是提供可信赖的答案。如果使用者搜寻「心脏病的前兆」,却找到一篇由匿名网友写的、充满错误资讯的文章,这对Google 来说是灾难性的失败。因此,你的内容是否由具备专业背景的人或机构所产出,至关重要。
为了更好理解,我们可以做一个生活化的类比:「家庭医师vs. 网路偏方」。
当你身体不适时,你会更相信谁的建议?是与你建立了长期信任关系、拥有专业执照、能提供一致性专业判断的家庭医师?还是网路上某个论坛里,由匿名帐号分享的、来源不明的祖传偏方?
答案不言而喻。 Google 也希望你的网站在特定领域里,能扮演那位值得信赖的「家庭医师」。它会透过各种信号,例如作者的专业背景、网站是否专注于特定领域、内容是否被其他权威机构引用等,来判断你的「医师执照」含金量有多高。一个充满拼凑资讯、作者不明的网站,就像网路偏方一样,难以获得信任。
在资讯爆炸的时代,重复的内容就是噪音。熊猫演算法对那些「浅薄内容(Thin Content)」尤其严厉,例如:只是简单改写维基百科的文章、从各处拼凑而成的清单、或是只有三五百字却没有提供任何实质见解的短文。
让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对比。假设你想了解「如何开始理财」:
网站A 的文章标题:《省钱的5 个小技巧》
内容可能包含:1. 少喝拿铁2. 记帐3. 自己带便当… 这些建议虽然没错,但早已是陈腔滥调,网路上有成千上万篇类似的文章。它没有提供任何新的观点或独特的价值。
网站B 的文章标题:《专为台湾30 岁世代设计的「4% 法则」退休规划实战指南:含Excel 试算表与0050/0056 投资组合建议》
这篇文章不仅提供了深入的理论(4% 法则),更结合了具体的本地化情境(台湾、30 岁世代)、实用的工具(Excel 试算表)与可执行的方案(本地ETF 建议)。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网站A。
熊猫演算法的目标,就是将网站A 这样的内容筛掉,并大力推荐网站B 这种提供独特见解、深度分析、实用工具的内容。它在问你的网站:「你为这个主题,贡献了什么别人没有提供的新东西?」
高品质的内容,需要一个高品质的容器来承载。如果你的文章再好,但网站载入速度慢如牛车、导览混乱找不到东西、页面被弹出式广告层层覆盖,读者只会感到烦躁,并立刻关闭分页。
这里,我们可以用另一个类比来理解:「杂乱的特卖会场vs. 精心规划的品牌旗舰店」。
走进一个动线混乱、灯光昏暗、到处堆满杂物、促销广播震耳欲聋的特卖会场,你的唯一念头可能是「赶快抢到东西就走」,甚至一进门就想转身离开。相反,走进一家明亮、整洁、商品陈列有序、导览清晰的品牌旗舰店,你会感到舒适,愿意花更多时间停留、探索与体验。
你的网站,就是你的数位旗舰店。熊猫演算法会评估使用者在你网站上的行为,例如停留时间、跳出率等,来判断你的「店面」是否为使用者提供了良好的体验。一个糟糕的网站体验,本身就是「低品质」的强烈信号。